作者:
清水洁,1958年生于东京,日本著名调查记者。曾供职于新潮社《FOCUS》杂志,后转到日本电视台社会部。自担任杂志记者以来,一直致力于以犯罪、事故为中心的调查报道。代表作有《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杀人犯就在那里——被隐蔽的北关东连续幼女诱拐杀人事件》等。曾获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新潮纪实奖、日本民间放送联盟奖优秀奖等荣誉。
内容简介: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试读:
这不是一本虚构的悬疑侦探小说而是前《FOCUS》周刊记者清水洁对“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的真实调查记录。
一九九九年日本埼玉县女大学生猪野诗织在JR桶川车站外冷不防被人用刀刺死。乍看像随机杀人案但在清水洁的一连串调查下真相渐渐水落石出猪野诗织的前男友是恐怖情人长期骚扰并威胁她的人身安全。虽然她曾经自行蒐证带著录音机向警方报案却得到“不会成案”的回复甚至反过来被谴责“收了人家礼物才说要分手做男人的怎么会不生气”走投无路的诗织最终在绝望中被杀死。
这起案件催生了日本国会订定《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但这些都是后话。在惨案刚发生的时候诗织之死虽然引发社会震惊民众对受害人的同情很快就打了折扣。一方面是因为警方不断放出关于受害人的不实信息一方面是各家媒体在报导时聚焦于诗织身上的穿着、名牌配件暗示她有“拜金”倾向并将她的职业误报为“酒家女”。虽然说无论受害人是否符合这两点都不应该被任何人杀死但日本社会舆论一度产生“责怪受害人”的氛围。
“我的女儿被杀了三次一次是被凶手杀死的一次是被不受理报案的警方杀死的一次是被媒体杀死的。”猪野诗织的父亲猪野宪一多年后再度接受作者清水洁的访问时曾经这样说。这名伤痛的爸爸不仅控诉残忍的凶手和怠惰的警方也深深控诉了丑化受害者、画错重点的新闻媒体。
这起案件的时空背景是二十年前的日本然而这样的“剧情发展”对今天的台湾读者来说很熟悉吧没错“新闻媒体”的面向是此书最值得探讨的重点之一。作者清水洁的笔下处处都是对新闻产制生态及阅听文化的批判让人一面读一面惊呼“原来二十年前的日本新闻也是这样啊”“怎么二十年后的台湾新闻还是这样”然而清水洁并不自诩高尚他的采访历程之所以写实正因为除了批判他也坦诚抒发自己内心的挣扎。
比方说清水洁不希望媒体对受害人贴没营养的标签但在诗织事件的第一篇报导里考量到自家公司的属性他仍然使用了“美女大学生”作为标题就像现今的新闻习惯以“正妹”当起手式一样。当他花了好几个月辛苦地对案情抽丝剥茧、锁定凶嫌并拍到照片后既希望立刻刊登新闻在同业面前扬眉吐气一番又不希望惊动凶嫌害警方抓不到人于是先把稿子压住了。但是从他的笔触中仍感受得到他强烈渴望“独家新闻”带来的风光。
清水洁也有举棋不定的时刻。在案件发生之初他向一个欣赏的同业征求意见“关于死者诗织你打算怎么处理”他心想对于年轻女性遭到跟踪狂攻击的新闻可以预见其他媒体一定会写出女方可能也有过失的报导“我是想问是不是保险一点也暗示这种可能性比较好。”直到该同业给了否定的意见他才松了一口气。
这里所谓的“保险一点”与后面的另一段情节互相呼应。清水洁提到在他一个人埋头苦干发展出跟同业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时总编辑把他找去“为什么咱们不写这样的报导其他周刊不是都走这样的路线吗”所幸总编辑听他解释后决定给予空间任其发挥。
这些心路历程的最精彩之处在于它们不断激起读者质疑“如果⋯⋯”如果不是那位正直的同业给予否定的回答如果不是主管够有肩膀清水洁会不会也屈服在“从众”的压力之下如果一个人很有理想却孤军面对始终坚硬、毫无破口的体制时打安全牌会不会是比较轻松的作法
说到底每个人又有多少动机和多少力气能撑着不做“比较轻松”的事情
把自己套用到清水洁的情境里就发现不管是新闻产制或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善意与恶意的拿捏常常只有一线之隔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在做选择下决定时的变量很多也许还涉及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每一个微小的选择终将成为巨大的集合亦为我们身处的世界。
凶嫌曾经威胁猪野诗织“我要找人强奸你并拍下影像”尽管一九九九年的网络还不普及不像今天人们几乎把整个生活创建在网络上任何信息都容易野火燎原然而这种威胁对当年的野猪诗织而言仍然立即产生作用。原因是什么她大概设想过“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并把影片散佈出去有几个人真的不会看”
而且她对这题的答案完全没有信心。